
清代僧人手抄书《尖达塔度》

清代僧人手抄书《尖达塔度》
“小小古籍暗含藏宝图”。古籍经过时间的沉淀,都会有收藏价值。藏宝图在电影里经常出现,难道真有这种东西?近日,一本《尖达塔度》进入人们视野。国务院批准公布第四批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,其中黔江区图书馆珍藏的《尖达塔度》入选。据悉,这本古籍为清代僧人抄写的手抄本,记载了一个佛塔的故事,还包括舍利子在内的珍贵器物的存放位置。究竟什么怎么回事呢?
清代僧人手抄书 专家揭开古籍谜题
黔江区图书馆馆长陈彤介绍,《尖达塔度》是黔江区第一部国家级珍贵古籍,目前收藏在区图书馆,为清代僧人抄写的手抄本。“入选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,可以说是国宝。”
据记载,该书共五卷,黔江珍藏的是其中第三卷,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孤本。该书材质为绵纸,为傣文贝叶经抄本。全书呈贝叶形折叠状,全册正反共42面,全长1.77米,宽约0.55米,字迹色泽暗淡。
陈彤介绍,由于古籍使用傣文,区图书馆特意请教了云南有关专家。云南省贝叶经文化研究所专家分析,古籍记载了一个佛塔的故事,建在一个叫勐尖达的地方,故名《尖达塔度》。尖达为地名,塔度即佛塔之意。
《尖达塔度》记载的是在勐尖达(一个地名,地址不详)建造一个佛塔的故事。因为佛塔建在一个叫勐尖达的地方,故名《尖达塔度》。“尖达”为地名,“塔度”,即佛塔之意。西双版纳语言研究所岩香所长认为,这本名为《尖达塔度》的佛教计事手抄稿,所记录的是佛教高僧圆寂后,留下的舍利子的存放地点。根据佛教有关计事记载,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,这种手抄本应该有6套,这是第三套,应该记录于明末清初。
800元从老兵手中买到《尖达塔度》
这本书是怎么来的?陈彤介绍,是在2010年6月从一个名叫徐万斌的古籍收藏爱好者手中购的。
22日,记者联系了徐万斌。徐万斌自称41岁,万盛人,经营根雕,喜欢古籍收藏,家中有5000册古籍。2003年,他去云南拜访了一名当年86岁高龄的老人。老人是一名二战中国远征军军人,在滇缅边境参加过战役,1943年在国内买到此书。
“书上的字我一个不认得,但是我认得这本书的材质是木棉纸,制造技术早就失传。就凭这材质,我相信这是一本珍贵古书。”就这样,徐万斌以800元从老兵手中买到了《尖达塔度》。
从老兵手中买来古书后,徐万斌四处求教。他来到青海大学,青海大学的教授认出书上文字为傣文,推荐他到新疆大学。新疆大学专家们看了之后,推荐了中国民族大学。
几经周折,徐万斌找到了西双版纳语言研究所所长岩香,得到了确切答案:这本古书记录的是佛教高僧舍利子的存放地点。
“舍利子是佛教圣物,这本书记录的是舍利子存放地点,那就相当于藏宝图了。”不过,岩香所长没有对他透露书中记载的具体内容。
古籍部分破损如今市价数万元
陈彤介绍,区图书馆以1万多元从徐万斌手上购得此书,外加其他几十本古籍。他们多次找专家考证,这本书为西双版纳南传佛教手抄本。勐尖达,应该是西双版纳靠近缅甸边境的一座山。该书记载,山上寺庙中包括高僧圆寂后的舍利子以及其他珍贵器物的存放位置,“应该相当于佛教的档案记录。”
陈彤透露,由于古书部分破损,下一步将联系相关专家进行修复。为加强对古书的保护,馆里专门购买了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,对古书所处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。区图书馆将借助西双版纳图书馆等力量,对该书开展学术研究。
陈彤还透露,收入国家级珍贵名录的古籍,市价都会大涨,估计《尖达塔度》市场叫价起码在4万元以上,“不过,国家级珍贵古籍有市无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