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、谈审美
1、好的书法:力度、质感、韵律、节奏,能感动人。
2、节奏:快慢、轻重、松紧、回锋、顿挫、连贯
3、韵:韵者,有余也。优雅、自如,意趣高逸,格调清劲,浑浊与信不可耐,概不在闻人之列。“回眸一笑百媚生”。
4、线条的三感:
立体感:中锋用笔的法则,平面运动;
力量感:提按顿挫,转折方圆,用笔的起伏,上下运动;
节奏感:速度的控制,断续连贯,轻重疾徐,时间的推移。
很明显,立体感与力量感,平面运动与上下运动,构成了立体的三维动作空间,再加上一个节奏感,又构成了时空对比,三者互相交叉,形成了书法技巧最为广阔的艺术天地。
5、中国书法线条的内涵:数千年来,由道、释、儒互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个起点、三条路、四种思想。
一个起点: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端---易经
三条路:老 子:自然的角度 成功的路
孔 子:社会的角度 做人的路
释迦牟尼:自我的角度 幸福的路
四种思想:阴阳学说,中庸之道,天人合一,克己修身。以上思想借重于中国书法的笔法
道、释、儒审美比较
文化 |
最高准则 |
审美理想 |
审美方式 |
审美心态 |
主要审美特征 |
道家 |
人与自然和谐 |
自然之美 |
神遇 |
虚静 |
素朴、变易、博大、玄妙 |
儒家 |
人与人及社会和谐 |
中和之美 |
理性 |
比德 |
中和、至诚、崇高、充实 |
释家 |
心灵和谐 |
空灵之美 |
顿悟 |
虚无 |
清孤、淡远、虚灵、荒寒 |
6、一个线条的解释
线条的头尾:藏锋、露锋;
线条的中段:中锋、侧锋;
线条的方向转换:圆转与方折。
7、意境的内涵:神采、诗情、韵趣。意境美:形式的超越,材料美:形式的底蕴。
8、神采:物质起点—笔墨材料款式格局—低层面;形式起点—结构、用笔、章法—中层面;精神起点—意境、神采—高层面。
9、书分:书卷气、金石气、市井气息、山林之气、庙堂之气、匠气。
10、书法的三品之说:平和简净,遒丽天成,日神品;酝酿无迹,横直相安,日妙品;逐迹穷源,思力交至,日能品。
11、书法表现的张力:扩张与收缩、冲突与一致、上升与降落、前进与后退等正是书法生命的展示,书法的结构、用笔线条,乃至章法的安排,都是可视效果中不可视但可感知的张力的综合体。
12、书法线条的延伸就是“势”的延伸
13、书必有神、气、骨、肉、血,五者不可缺一。
14、深且厚:深者,意韵深长;厚者,耐人寻味。
15、顺向:效果的升华,逆向:美学中的“丑学”。无意于佳乃佳。
16、大自然中没有绝对平面的,要有立体感。
17、力求在不平中找平。
18、舞蹈造型更能与书法取得默契(线条)。
19、“世间无物非草书”。
20、“实”是历历可数,“虚”是浩瀚博大。
21、自然美就是朦胧感,月是“缺”的,云雾是“隐”的。
22、书法欣赏不单单是“书法”的欣赏,而是书法加文学的欣赏。
23、大味必淡,大巧若拙。
24、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。
25、关于标准问题,有共同的审美取向。
26、法度的存在将会为扼杀心灵的真正根源。
27、作品分析:《兰亭序》、《黄州寒食帖》、文征明、启功
28、书法大师:指那些具备非凡创造才能的书法家。
一是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象。前所未有,或者虽与前代大师有基本面貌上的相同,但与其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,艺术形象的创新度。
二是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语言,在书法艺术的构成要要素上有一项,甚至多项独特的创新。
三是有多样的风格表现形态,至少有一种风格形态发展成熟,成为书法美的典型。
四是对当代和后世书法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,成为人们接见或取法的对象。
29、审美用语(图片)
附录:常见的几种审美类型(技法+天然才华)
秀逸:褚遂良、赵孟fu
雄浑:力量+气度。颜真卿、伊秉绶
古拙:机巧中有笨拙。张迁碑、《爨宝子》
恣肆:放纵、冲动、宣泄、高手游戏。王献之、米芾、王铎、张瑞图
醇和:虞世南、钟繇《宣示表》、王羲之《十七帖》
豪放:怀素、张旭、李白
精熟:智永、文征明、赵之谦、赵孟fu
清淡:董其昌
险劲:欧阳询、欧阳通、《张猛龙》
洒脱:礼器、曹全、苏轼、黄庭坚、白蕉
以丑为美:傅山、贾平凹